中心主任杜柯伟应约在《教师研修》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外人文交流刍议》-8846威尼斯

中心主任杜柯伟应约在《教师研修》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外人文交流刍议》-8846威尼斯

2020-06-22|来源: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中心主任杜柯伟应约在《教师研修》杂志(2020年1月号 总第001期)上发表题为《中外人文交流刍议》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人文”一词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典籍《周易》“贲”卦卦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意是,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以掌握时节的变化;认识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用以教化和改造世界。

中外人文交流源远流长。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访问中国和古丝绸之路的经贸文化交流等都是非常好的例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是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变得更加丰富,作用更加显著,地位更加凸显。人文交流已成为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文交流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确立为新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三大支柱,将人文交流喻为中外关系的“地基”,指出“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各国以诚相待、相即相容”。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文交流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各国民心相通相亲,发挥了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作用”。清华大学杨斌教授提出,“人文精神也可以从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给我们带来人文红利。面向未来要从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迈向人文红利”。我把这些论述概括成“五说”,即支柱说、地基说、柔力说、三器说、红利说,以充分反映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人文交流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具有基础性、长效性作用,也是战略互信和经贸合作的基础。

做好人文交流工作,树立人文交流理念是前提。人文交流理念是开放平等的理念、尊重包容的理念、互学互鉴的理念、合作共赢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秉持正确义利观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把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为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文交流领域广泛,既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新闻出版、影视艺术、青年、妇女、智库等传统领域,也包括档案、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减灾、遗产保护、人力资源开发、军事文化交流等正在拓展的领域,更包括民间友好交往。但无论是哪个领域,交流的本质应该都是价值观和情感、文化和精神、知识和技术、治理和发展经验的交流互鉴。人文交流主体众多,需要每个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文合作投入小、影响大、管长远,关键是要重视起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做,推进民心相通,发挥文化影响力。”

教育是人文交流的基础性重要领域,为人文交流各领域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载着培养具有人文交流理念和意识、深厚人文素养、良好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传播人文交流理念、做好人文教育、发挥交流育人功能的关键。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期待广大教师能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不断加强人文教育能力建设,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教育学生、影响社会,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宽广国际视野、深厚家国情怀的人文交流使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