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8846威尼斯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8846威尼斯

2019-04-01|来源:西藏日报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让贫困人口脱贫,体现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情之所系、心之所惦。扶贫工作是第一民生工程、头等大事,是当前所有工作的重心。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年,脱贫攻坚处于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这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看到,一些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脱贫奔小康的道路,越干越有劲头。但也有一小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一、“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容易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缺乏知识、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志智双扶”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强底气。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因此,既要扶志也要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二、“志智双扶”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一是当群众的贴心人。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志智双扶”中,广大干部要多入户,与贫困群众贴得近些,像对待亲人一样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要把党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家中,帮助地方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更要把志气、信心送到群众心坎上,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撸起袖子加油干、立志拔掉穷根。

二是紧紧抓住扶贫教育这个根本。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当前,农牧区有不少人的教育文化水平只是初中毕业,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数不多。教育文化水平低,导致思想观念的保守,所形成的发展观念和学到的劳动技能偏低。因此,要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确保每个贫困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三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直接而有效的办法。培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因人而异,在开展培训前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引进来”现身说法,也要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既要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增本领。

四是紧贴群众口味改进宣传方式。要大力塑造和宣传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先进双联户”等典型,引导和激励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营造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如,我们开展的“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把党的好政策与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双手创造。“志智双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要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作者为中共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委书记)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