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来源:青岛九中
4月23-24日,2021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培训中心多语种教育发展分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海淀区中小学多语联盟协办,北京市十一学校承办。
青岛九中作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中的“多语种外语教学项目”实施学校,受邀参会。4月23日,学校组织了日韩德法阿等小语种老师集中线上观摩参会;24日,老师们也在休息日居家观看了会议直播。
一天半的会议,日程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会的老师们都收获满满。让我们来听听参会老师的感受吧。
日语教师仲晓东
胡文仲教授提到,语言教学包含文化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力度的不足对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我想这为小语种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应该成为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基于我校现状,应该积极推动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韩语老师李飞燕
“语法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专题报告中提到的故事案例法、活动法,能使枯燥的语法讲授变得有故事性、情境性、趣味性,使我深受启发,只要用心设计、潜心研究,语法授课一样可以很精彩。黄玫教授的文化意识分层评价法也给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
德语教师王子婷
一天半的研讨会可以称得上是精神盛宴。高校学术导师的高端引领,让我对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兄弟学校同行们带来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多语种课程建设和教学经验分享,搭建了交流沟通、互学互鉴的多维立体平台;也激励着我一如既往地热情投入,为祖国多语种人才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语教师王玉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中,我聆听了国内开设多语种教学学校老师的分享,学习了诸多灵动有趣的多语种教学经验,受益匪浅。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砥砺前行,牢牢握紧每个孩子的手,带他们学习德语知识,探索多元文化,触摸更为广阔的世界。
法语教师李犇
多语种学习,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培养。还要深挖其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对学生语言知识体系的塑造,实现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制度自信全面促进。我要加强对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深入学习,进一步改进法语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文化与知识的双丰收。
阿拉伯语教师孙雪梅
语言教学与语言教育,一字之差,云泥之别。黄玫教授的主题报告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让我深深感受到,帮助学生用语言学习文化、认识世界进而涵养心智,对于师生而言,这都是极其幸福的。此外,专家、老师们的经验介绍也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干货满满!
青岛九中的前身是由被称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的著名汉学家、德国人卫礼贤在1900年创办的“礼贤书院”,这里走出了以两院资深院士、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改革开放40年先锋人物王大珩等八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无数知名校友、社会栋梁。作为开创了岛城新式教育先河的青岛近代史上第一所中学,青岛九中就是一所骨子里流淌着开放、包容气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自然也肩负着高举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旗帜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2月学校外迁,曾困囿于老城狭小空间的青岛九中,更是被注入了更为大气开阔的新基因,迎来了变革新生的难得契机。2018年初出台的《青岛九中新时期战略发展规划》,清晰擘画了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外语 ”的特色办学定位,统一了思想观念,实现了目标引领。学校的多语种教学,也从日韩德法西阿的小语种选修,发展到组建“中德工程德语班”这样的以小语种作为一外的班级,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
自2020年11月,青岛九中加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成为“多语种外语教学项目”实施学校以来,学校正根据目标,将项目实施与教育教学更为密切地结合,稳步推进,以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