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来源: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2020年12月1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百度承办、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2020职业院校ai人才培养论坛在西安举办。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宝平,人民日报总编一读室主任杨立新,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露,百度云智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钒,陕西国防职院党委书记张卫平、校长刘敏涵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以“蓄势赋能、智创未来、产教协同、助力ai人才培养”为主题,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19家企事业单位的150名来宾齐聚西安,针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与用人需求等问题展开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对接。
开幕式上,陕西国防职院党委书记张卫平首先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为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搭建了新平台,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高地。同时他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陕西国防职院的改革发展多提宝贵意见,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如何做到从适应到引领转变,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是当下职业教育改革中,人工智能方向必须深思的问题。他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在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希望企业与社会更加关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和支持。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宝平讲话。他指出,陕西省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工作进展迅猛,各高校充分发挥特长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结构及人才培养,助力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战略的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也密不可分,作为职业教育人要立足当下,引领未来,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工智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人民日报总编一读室主任杨立新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对一些传统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变革。他期待人工智能应用到社会发展的更多领域中,推动创新与进步。随后,杨立新主任现场呈上了亲笔创作的书法题词“创新无限,智能天下”,表达了对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协同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最后,承办单位百度云智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钒表示,以人工智能为首的新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固有模式的束缚,更深入地推动产业界与学界的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联动发展。做好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有效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主题报告环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人工智能大会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数据挖掘及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凌晓峰,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讲席教授获得者胡清华,教育部、财政部“双高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于雷,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委会主任狄建雄,百度智能云区域生态合作总监李迎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副总裁胡江院,陕西国防职院副校长孟繁增,高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发起人聂明等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分享了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组长崔雪艳,百度云智学院认证与就业负责人王冬,百度云智学院高级产品经理韩涛,中软国际卓越研究院院长王晓华,国家级教学名师、二级教授金文兵等也分享了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分享实践中的困惑、思考和感受。针对“人工智能人才”“ai 工业互联网人才”以及“ai 电力人才”三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以构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体系为主线,旨在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助推人工智能领域产教协同发展新局面。
本次论坛是“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2020年实施项目,计划实施三年来,在国际司、科技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协调清华、北大、浙大、北邮、百度、英特尔、微软亚研、ibm等多家单位组织了3期国际人工智能专家论坛、7期人工智能教学研讨班和16期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吸引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美国及英国等近400所高校的13000多名师生报名,共惠及师生764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