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为推动黄埔区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打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品牌,提高师生国际素养,1月18日,黄埔区举行中外人文交流广州(黄埔)教育创新区国际理解教育专题活动。活动特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原主任李全主任带领团队到该区指导交流。活动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和优秀课例展示形式,引领教师深入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路径、分享实践经验。
专家领航,高屋建瓴述路径
上午,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李全主任作题为《中⼩学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讲座。李全主任采用理论、案例和ppt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设计”的真实内涵,解开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神秘面纱,启发项目组老师们思考,帮助学员厘清国际理解教育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关系和异同,明确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未来的教育创新发展赋予新的能量。他指出,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是平视的、自信的、以国际竞争力人才筑基的教育。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的教师们结合各自的学科,围绕各自对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中的实施,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设计等进行了提问。李主任通过举例方式,逐一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激发了全场听众的深入思考。
黄埔区教育局,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各学科教研员,黄埔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负责人和种子教师参加活动。
交流互鉴,多元融合迸火花
下午,来自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刘吉老师在苏元学校报告厅进行了《一头“过来龙”的忠告》课例展示。刘吉老师从实际出发,围绕制定全球减排量的方案,引用联合国官方创意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气候危机”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展示分配方案,并提出核心理念,师生们在科技、知识、有料和有趣的课堂中,深度体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最后全部学生投票,让学生模拟全球决议,亲身感知自己的方案未被选中而不得不接受被其他方案“代表”的经历,让学生在心中播种下“主动发声”的种子。刘老师通过真实模拟制定全球减排量的方案,学生在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真实的价值观,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后,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陆优君进行了评课。他充分肯定了刘吉老师上了一节优秀示范课,非常有借鉴意义。教学设计方面,教学内容具有国际特色,问题设计具有寰宇视野,思维培养注重全球意识。教学形式方面,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跨学科融合方面,呈现项目式教学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有助于高阶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在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张鑫老师进行了《见面礼仪有讲究》课例展示。通过把不同国家见面礼仪作为课程核心线索,带领学生一起了解各国礼仪,学生从一开始接受泰国的“合十礼”,到抗拒法国“贴面礼”,亲身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从中学会了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东荟花园小学肖冬凤老师展示《得闲饮茶--品广式早茶与英式下午茶》课例。通过课例学习,使学生了解两种茶饮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经典茶点、茶具、文化内涵、约定俗成的礼仪,现场体验茶饮操作流程,在讨论思辨中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接待外国友人的方案,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不同饮食文化。
李全主任在点评张鑫老师的课堂时提出“明确的预设、学生全方位的卷入、热烈的气氛、通过换位思考制造冲突,启发学生思考、清晰明确的课堂结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是高质量国际理解教育课堂的重要元素”。在点评肖冬凤老师的课堂时说到,肖老师注意中外文化的比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了中英茶文化的异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环节紧凑、流程清晰,核心任务突出。
探究创新,跑出创新“加速度”
黄埔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天举办这场活动,就是为了强化我区教师队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黄埔故事的素养能力,提高黄埔区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李全主任表示:“黄埔区辖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众多,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要学会在学科中渗透,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个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024年,黄埔区继续大力促开放广合作、跨国际深交流,敢为人先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深厚禀赋,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加快30所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项目校建设。1月7日,中外人文交流广州(黄埔)教育创新区“中外合鸣 古今交响”人文艺术交流活动在黄埔区玉岩书院举办。这是黄埔区首次在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玉岩书院举办校园户外新年音乐展演活动,来自黄埔区的120位中外学生通过演奏中西方数十种乐器,奏响中外人文交流的黄埔之声,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教育界的互鉴、互融、互通。